“2024年第1届学术期刊审读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凝聚力量·遵循标准·守住红线·AI 赋能 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23 03:20:18 人气:

  2024年9月25—28日,辽宁省期刊协会、云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湖北工业大学)、济南智学承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上海科置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研视界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论科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了“2024年第1届学术期刊审读专题研讨会暨‘期刊质量预审读★’征刊活动”★。此次会议旨在汇聚期刊行业智慧,守住行业标准红线,塑造期刊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来说,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期刊编辑应汇聚力量★,脚踏实地,守正创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有所作为★,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树立期刊品牌★;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立足期刊新发展阶段,实现★“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期刊出版目标,推动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吸引广大科研人员把高质量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会议报告内容精彩纷呈,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专家们严谨认真★,无论是报告题目、内容★,还是案例,均经过反复打磨、精挑细选★。陈浩元编审的《期刊人须知的编校标准化的若干问题》、崔金中编审的《科技期刊审读中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的常见问题及编辑加工要点》、袁林新编审的《期刊审读中的知识性差错及案例分析》、周英智编审的《期刊审读中统计学处理常见问题及修改建议》★、刘飚编审的《科技期刊审读方法及编校差错例析》、罗东编审的《英文期刊审读中的常见问题及案例分析》★、曹启花编审的《科技期刊如何开展编校质量自查及常见问题分析》★、尹云龙老师的《人工智能(AI)在期刊审读编校中的应用》★、张红岩老师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吴凌波老师的《期刊国际数据库申请经验分享》★、董志刚老师的《建设一流农业科技期刊的思考与探索——以《水土保持学报》为例》、吴晓倩老师的《建设空天防御领域优秀学术平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办刊经验分享》、涂剑教授的《预审读提升期刊质量有感——以华夏医学为例》、郑晓梅编审的《提高出版形式及编校质量 促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以2014—2024年审读发现问题为例》等报告各具特色★,专家们依据国家标准,结合编辑实践及人工智能(AI)技术使用的常见问题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行业领域出现的审读问题中寻找规律,达成共识,以推动和促进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在参会专家的大力帮助和参会人员的全力支持下,实现了为期刊编辑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学习知识★、同行讨论、互通有无的目标,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超出预期效果★。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接地气,希望未来举办更多类似的会议★,为期刊人搭建交流平台。部分参会专家及参会人员认为,本次会议是首次以“审读★”为主题的大型学术期刊专题研讨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也是良好的开端。

  会议邀请了我国期刊界德高望重的、知名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审读经验的一线期刊从业者、期刊管理者及期刊服务人员等10余位专家为大家讲解国家标准的规范使用、中英文期刊审读中的常见问题★、人工智能(AI)技术智能校对系统、编校实例分析等内容;同时,邀请3位获奖期刊代表跟大家分享办刊经验,旨在进一步强化出版从业人员对国家标准和规范的理解,守住行业红线,重视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发现的问题★,加强期刊出版质量事前★、事中管理和控制★,提高将人工智能技术(AI)更好地应用在期刊出版流程中的编辑加工、校对等关键环节的能力★。

  会议同期举行了获奖期刊颁奖仪式并设置了优秀期刊展示环节,使大家在学习交流的同时,结合期刊编辑实践,有的放矢,制定改进策略,不断提高期刊出版质量。在★“2024年第1届学术期刊审读专题研讨会暨★‘期刊质量预审读★’征刊活动★”中,21种期刊荣获★“综合质量特等奖★”★,19种期刊荣获“综合质量优秀奖★”★。

  会议开幕式由辽宁省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报文献中心主任罗东编审主持。辽宁省期刊协会张启智会长、云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吴银松理事长对国家最新政策进行解读★,并强调了期刊审读的重要性★。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副社长周英智编审介绍了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并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云南省期刊学会马平秘书长做了“★‘期刊质量预审读★’征刊活动简介及获奖结果公布”报告并主持获奖期刊颁奖仪式。来自黑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浙江省★、陕西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等80余位期刊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腾讯会议、视频直播、照片直播结合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克服地域、时空限制,使参会人员有很好的参会体验★,达到了更好的交流学习及互动效果。